乘桴浮于海

乘桴浮于海是什么意思的图片

网友科普

乘桴浮于海》是出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的汉语词语,原文为孔子所言'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',表达其政治主张未被采纳时的感慨。该句拼音为chéng fú fú yú hǎi,记载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。杨伯峻《论语译注》将其译为'主张不通了,我想坐个木簰到海外去',李泽厚《论语今读》译作'主张行不通了,坐木排到海上漂流去'。孔子提出'欲居九夷'、'虽之夷狄不可弃也'等言论,表明其坚持理想而非真正避世的态度。该意象反映了推行主张面临的现实困境,而非浪漫化的逃避。该典故源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第五章,子路因孔子'从我者其由与'的感慨而喜悦,后文'无所取材'引发历代学者对'材'字的多种解释,涉及批评、木材、才干等...

问AI百科
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乘桴浮于海"相关的知识

随便看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