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仪

wēi yí
威仪是什么意思的图片

威仪的意思

1. 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庄重举止。

近义词:

威严 风范

例句:

那位老者的威仪令人难以忘怀,他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深厚的修养。
作为一国之君,他必须时刻保持威仪,以彰显国家的尊严和权威。
她的威仪不仅体现在外表上,更在于她内心的坚定和从容。

网友科普

威仪,指威严的态度。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。即习称之行、住、坐、卧四威仪。一个修道者的风姿,在举止言谈中皆可表露无遗,走路时,要如风一样迅速无声,不弯曲,直走;坐下来时,要如钟一样平稳、庄严;站立的时候,要如松树般笔直;睡觉时,睡姿要以吉祥式的右胁而卧,像把弓。

含义解释

古代祭享等典礼中的动作仪节及待人接物的礼仪。
在那次盛大的宫廷宴会上,她的威仪得体,无论是举止还是言谈,都展现出了她作为皇室成员的尊贵与教养。
古文寓意:
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。
——西汉·戴圣·《《礼记·中庸》》
时草创五郊祭祀,及宗庙礼乐,威仪章服,辄令钧参议。
——南朝宋·范晔·《《后汉书·儒林传下·董钧》》
明道先生尝至天宁寺,方饭,见趋进揖逊之盛。叹曰:“三代威仪,尽在是矣。”
——宋·吴曾·《《能改斋漫录·记事一》》
礼经三百,威仪三千,礼之文备矣。
——近代·罗敦曧·《《文学源流·三代以上文学》》
庄重的仪容举止。
他在公共场合总是保持着庄重的威仪,无论是走路还是与人交谈,都显得从容不迫,令人敬佩。
古文寓意:
思夫人自乱于威仪。
——宋·佚名·《《书·顾命》》
宣为人好威仪,进止雍容,甚可观也。
——东汉·班固·《《汉书·薛宣传》》
天子为万民之主,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。
——元末明初·罗贯中·《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回》
那班没有思想的男子在休息的时候,便因着她底姿色争来找她开心,但她底威仪常是调伏这班人的邪念。
——现代·许地山·《《缀网劳蛛》》
我家夫主威仪,不作俗人装束。
——唐·王重民、王庆菽等·《《敦煌变文集·难陀出家缘起》》
指服饰仪表。
他身穿传统的华服,威仪堂堂,仿佛是从古代画卷中走出来的人物,令人眼前一亮。
古文寓意:
〔张行信〕为人简朴,不修威仪。
——元·刘祁·《《归潜志》卷六》
帝王或大臣的仪仗、扈从。
皇帝出行时,威仪赫赫,仪仗队排列整齐,扈从人员簇拥左右,彰显着皇家的尊贵与威严。
古文寓意:
置长史、司马、从事中郎掾属,及大车、官骑、麾盖、鼓吹诸威仪,一如旧典。
——唐·房玄龄·《《晋书·卫瓘传》》
七埒各置埒将,射正、参军各一人,埒士四人,威仪一人,乘白马以导。
——唐·魏征等·《《隋书·礼仪志三》》
及葬于东郊,上与淑妃御延兴门,出内库金玉驼马、凤凰、麒麟,各高数尺,以为威仪。
——唐·苏鹗·《《杜阳杂编》卷下》
天下神霄,皆赐威仪,设于殿帐座外。
——宋·陆游·《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九》
道教官职名。
那位担任威仪的道长,深谙道教教义,他的举止言谈都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,令人肃然起敬。
古文寓意:
召为威仪及天下采经使。
——唐·李白·《《汉东紫阳先生碑铭》》
浙西奏,道门威仪郑章、道士夏隐言,焚修精志,妙达希夷,推诸辈流,实有道业。
——北宋·薛居正等·《《旧五代史·梁书·太祖纪三》》
《宋朝会要》曰,唐有左右街威仪,周避讳改为道录,宋朝因之。
——宋·高承·《《事物纪原·库务职局·道录》》
佛教语。谓行、坐、住、卧为四威仪。泛指举止动作的种种律仪规范。
那位高僧在寺庙中行走坐卧,皆展现出完美的威仪,令信徒们感受到佛教的庄严与神圣。
古文寓意:
行善所及,各有宪章,名威仪也。威谓容仪可观,仪谓轨度格物。
——唐·怀素·《《戒本疏》卷一下》
佛教虽然也重圣贫,一而也还讲究——这称作清洁未必妥当,或者总叫作“威仪”罢。
——现代·周作人·《《看云随笔·虱子》》
指瑞草。
古文寓意:
“节度使宜以鹘衔绶带,观察使宜以鹘衔威仪。”威仪,瑞草也。
——五代·刘昫等·《《旧唐书·德宗纪下》》


组词

问AI百科
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威仪"相关的知识

随便看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