寵辱若驚
网友科普
宠辱若惊,汉语成语,拼音为chǒng rǔ ruò jīng,出自《道德经》第十三章,指人无论得宠或受辱都会感到惊慌,形容过分计较得失的心理状态。其语法结构为主谓式,在句中作谓语使用,反义表述为“宠辱不惊”。该成语源自《道德经》原文“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”,老子认为“宠”与“辱”均会挫伤人格尊严,得宠者因畏惧失去恩宠而诚惶诚恐。他提出“贵大患若身”思想,强调人应如同重视身体般警惕祸患,主张通过“以身为天下”超越对外界荣辱的执念。《道德经》第十三章通过“宠辱若惊”“贵大患若身”“以身为天下”三层论述,阐明少私寡欲、珍爱生命的哲学观念,为道家思想核心命题之一。该成语常与《庄子·逍遥游》...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寵辱若驚"相关的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