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推波助澜"作为汉语成语最早出自隋代王通《文中子·问易篇》"真君建德之事,足推波助澜,纵风止燎尔",原指推动波浪前进、助长波澜壮阔的景象。现代语义演变为从旁鼓动、助长事物(多指负面事物)的声势和发展,在语法结构上属于联合式成语,常作谓语或状语,具有明确的贬义属性。该成语在跨语言文化中存在对应表达,如英语"add fuel to the fire"(火上浇油)、德语"Öl ins Feuer gießen"(往火里浇油)等。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其贬义色彩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等权威工具书明确要求避免在中性或积极语境中使用,如"促进教学改革推波助澜"等表述均属典型误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