旌
方
11
左右
旌
YTTG
笔顺

书写要领
旌的意思
1. 古代的一种旗帜,用牦牛尾和五色羽毛来装饰旗杆顶端,后又指普通旗子。
例句:
围场周围须处处竖立旌旗,或其他物件,以为标帜。
在新义州站上两国旌旗夹道红,火轮驰过鸭江东。
旌的意思
2. 〈书〉表扬。
例句:
在古代,尝粪示孝这种被认为体现孝道的行为会得到朝廷旌表,助长习俗形成。
旌表节孝牌坊的历史年代为1820年。
含义解释
亦作“旍”。
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。
古文寓意:
泛称旗帜。
古文寓意:
旌各以其物。
——··《《仪礼·乡射礼》》
旌蔽日兮敌若云,矢交坠兮士争先。
——西汉·刘向 辑·《《楚辞·九歌·国殇》》
或扬旌求士,或设簴待贤。
——南朝梁·萧统·《《文选·王融〈永明九年策秀才文〉之一》》
见明旌之低昂,尚迟疑於别袖。
——唐·韩愈·《《祭郴州李使君文》》
盖以旌招魂而欲其复……其旌今世俗谓之兆,揭於竿,及置於坐者是也。
——宋·李如篪·《《东园丛说·三礼说·丧制》》
表识;表明。
古文寓意:
识别。参见“旌别”。
古文寓意:
侧聆故老言,遂得旌贤愚。
——唐·孟郊·《《旅次湘沅有怀灵均》诗》
表彰。
古文寓意:
古代使者所持的节。参见“旌節”。
古文寓意:
货贿用玺节,道路用旌节。
——战国··《《周礼·地官·掌节》》
乘使者之𬨎车,掌行人之旌节。
——唐·杨炯·《《建昌公王公神道碑》》
眼望旌节至,专等好消息。
——元末明初·施耐庵·《《水浒传》》
和平、民主、团结,三者都不能一缺——这就是人民付托给毛主席的旌节。
——现代·萧三·《《送毛主席飞重庆》诗》
旌节罗广庭,戈铤凛秋霜。
——唐·岑参·《《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》诗》
先时,张献诚与旰战,献诚屡败,旌节皆为旰所夺。
——五代晋·刘昫等·《《旧唐书·崔宁传》》
旌节之制,命大将帅及遣使於四方,则请而假之。旌以专赏,节以专杀……唐天宝中置。节度使受命日赐之,得以专制军事。行即建节,府树六纛。
——宋·岳珂·《《愧郯录·旌节》》
常怪偏裨终日待,不知旌节隔年回。
——唐·杜甫·《《奉待严大夫》诗》
十拥旌节,两登相位,三掌邦计,再领盐铁。
——宋·乐史·《《广卓异记·出入六十年富贵》》
公于乾隆丙子、丁丑间即从征西域,久拥旌节。
——清·昭梿·《《啸亭续录·明相国》》
组词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旌"相关的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