遺民
网友科普
遗民,汉语词语,拼音为yí mín,原指改朝换代后仍忠于前朝或拒绝归顺新朝的百姓,后衍生出多重含义,涵盖亡国或沦陷区民众、劫后幸存者、隐士及普通百姓等群体。其内涵包含政治与文化双重维度:一是政权覆灭后残留的民众,如《左传》所载卫国遗民;二是坚守气节不仕新朝者,如伯夷、叔齐及明末士人;三是战乱后幸存的百姓,如三国时期卫觊提及的困苦遗民;亦泛指隐士或后代族群,如陶唐氏之后裔。不同语境下,该词既可指具体历史群体,亦可隐喻文化精神的传承。“遗民”概念最早见于《左传》《史记》等先秦两汉文献,如周公处理殷商遗民事宜。唐宋时期,陆游诗作、杜牧辞赋延续其历史指向。明清文人笔记及鲁迅文章常以“遗民”特指明末抗清...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遺民"相关的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