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儒阴释
网友科普
阳儒阴释,汉语成语,拼音yáng rú yīn shì,指表面阐述儒家学说,暗地宣扬佛家观点,形容表里不一。该词出自清·王夫之《张子蒙注序论》,用于批判姚江学派混淆儒释思想本质的倾向。该成语源于宋代理学对苏轼、张九成等学者援佛入儒的批判,核心在于儒家与佛教思想的表里矛盾。朱熹在《杂学辨》中指责苏轼、张九成等学者以佛学诠释儒学经典,王夫之则指斥王阳明学说为“阳儒阴释诬圣之邪说”,认为其“致良知”“知行合一”等观点源自禅学。“阳儒阴释”的论争萌芽于宋代张九成,由朱熹正式提出概念,经明代陈建发展为系统批判。清初王夫之在《张子蒙注序论》中明确使用该词抨击陆王学说为“异端”,黄宗羲则为之辩护,强调儒佛之...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阳儒阴释"相关的知识